我們對高唐今之柴府的歷史典故做了深入的探討和調查。今之柴府是1999年在原址重建的,四面湖水環抱,花園式建筑,前門、中廳、后寢、回廊均為宋代建筑風格。整個建筑面積為938.48平方米,分為東西兩院,西辟花園,東為柴府。柴府為二進院,步入津池即為主廳,主廳面闊5間,歇山式,灰瓦頂,吻獸相配,宋式彩繪相宜,飛檐排角,古色古香。院東西建有回廊、亭、軒、水池。后院為后寢殿,面闊5間,歇山式,東西廂房各3間。西為單體院落,有角門與東院相通。步入朱紅大門,迎面為仿古戲樓,面闊3間,宋代歇山式建筑,兩側耳室各1間。此院是戲劇愛好者活動的場所。
此井位于原高唐縣衙大牢后院,本是一眼無名枯井,后《水滸傳》中說到李逵救柴進一節而得名。這還要從李逵大鬧高唐州說起。李逵怒殺殷天錫,柴進讓他回了梁山,自己卻被高唐知州高廉抓進大牢里。梁山英雄便趕來營救柴進。然而,一連數天,卻是大敗給高廉,李逵和戴宗請來公孫勝,才得以攻下高唐州,但監牢內只有柴家家眷,找不到柴進。后來才知是押獄禁子藺仁為了保護柴進,將柴進藏到了一個枯井內。藺仁引梁山將士到了枯井邊,大家望見里面黑洞洞的,不知深淺,叫時,下面沒有人應。這時,李逵過來,說“等我下去”。
晚間消息,事件落下帷幕,今年不同往年,今年的高唐今之柴府的歷史典故內容,引起了網友熱烈反響。李逵坐筐里下到井底,將氣息奄奄的柴進救上去。這時,宋江他們只顧看柴進,忘記了再放筐下井,井內李逵大聲呼叫,大家才想起,于是又將李逵從井內拉上來。人們被李逵的這種大義凜然,為救他人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氣慨所感動,由此一段佳話,當地百姓便親切地稱那口枯井為“李逵井”。
千多年來,此井也是幾經埋沒,又幾次復出。這次是清湖時重新發現。李逵井在柴府南100米處,是用青磚砌成,井深距離水面約6米,下底直徑約2米,上口直徑1米左右。
高唐文廟又稱李苦禪少年讀書處,位于魚邱湖西北岸。曾名為啟圣祠,又名文昌宮,是過去供奉孔子的地方,也是歷代的學堂。始建于元至元年間,明洪武三年(1370)、清康熙四十八年(1709)、乾隆七年(1742)曾多次重修擴建。
在一次聚會當中,同學們認為做得好,才是真的好,而且很早聽說高唐今之柴府的歷史典故的故事,希望在此解答疑惑。要建筑為大成殿。殿面闊5間,進深4間,占地面積275平方米,為歇山式建筑。頂部正脊前后除用黃綠琉璃瓦砌出3個菱形外,其余均為灰瓦。檐下斗拱,均為裝飾性的附件,非承擔重力的實拱,明顯為清代建筑風格。國畫大師李苦禪少年時代曾在這里接受最早的藝術啟蒙。在大成殿門額上,有啟功題寫的“李苦禪少年讀書處”巨匾,殿里面陳列著李苦禪少年時代讀書的桌子和凳子、成名后用過的紙墨筆硯以及部分書畫和資料圖片。



